第1077章 讲练独特林教头

讲练独特林教头

午睡起床后,我拿手提袋像早读时一样,来到礼堂补习班的大教室。此时,学生已陆续进入大礼堂教室。于是,我站在门口旁边,仔细观察学生各自回到座位的动态。

随后,他们便拿出英语课本,“依哩呱啦”高声朗读起来。按照课程表安排,午读是读英语的。

要知道,明年英语的高考分数一样是将30%计入总分。明年,即1981年是恢复高考后的第4年,由于刚从“四人.帮”耽误的年代过来,普遍文化基础都不好,英语就更差了。因为那时初中都不学英语的。

记得,几年前我良荔大队初中是徐天河老师教英语的。但在“反潮流”时期,有个学生写了一封信在报纸上发表说:

“我是中国人,何必学外文。不学abcd,照样建设社会主义。”

从那以后,英语课就在中学课堂上消失。从此,徐老师就只好改行教语文了。

记得,我在凤中任教的两年,不少学生英语差,就不复习而准备选择放弃不考英语。但英语老师却十分希望学生高考不要放弃不考,对学生面授机宜说道:

“选择题不会的话,你就填c。也许会碰巧猜对它,为什么要放弃不考呢……”

还别说,后来在高考分数公布时,英语就没有0分的。有个学生从来都没学过英语也得了2分,实际上是6分。更有意思的是,有个学生写了a、b、c、d四张字条,放在手中抽取答案。一时之间,弄得老师哭笑不得……

我发现有个个子不高,年已三十开外的中年老师,正在教室过道上来回巡堂辅导学生,不断耐心矫正学生读音上不够准确的错误。

此时,我才恍然大悟,他一定是负责大礼堂补习班英语的陈国南老师了。后来,我从旁人口中知道,他是海外的归国华侨。

当时,他在英语科组来说,也是个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了。此时,英语科最年轻的老师,是林校长的女儿林步全。她是个“上山下乡”插队的工农兵学员。

而像雷道德、朱贞辉、沈义贵、秦昌凤等老师,都像陈国南老师一样,是“文.革”前的本科生。而年已花甲的林校长夫人李福全老师,甚至还要她上阵教英语。可见,学校的英语老师之匮乏到何种程度了。

上课铃声响后,陈国南老师迅步走上讲台,开始他首堂英语复习课的教学。他跟我数学课不同的地方是没有“讲义”。完全按照统编教材的新课本的先后顺序专讲单词、记单词、读单词。似乎一节复习课就要复习三课内容。

看来,学生普遍都还是很认真又专心听讲,不时还在练习本上写写、画画。他们是在用心地尽量记好这些学过的单词句子。似乎,在有时候他还给学生讲些句式和语法之类的知识。 风雨人生路 来自我爱看书网,woaiks.,手机m.woaiks.

但是,对我这个学了三年高中俄语,连英语字母的读音,都跟汉语拼音几乎混淆不清的一个“门外汉”来说,听起英语来,简直就像“鸭听雷”一样,一窍不通……

从学生学习积极性看,普遍还挺.高的。有时候,陈老师还用录放机,有选择地播放一些磁带上早录好的英语课文,让学生边听,边读,跟小学生学中文一样。学生普遍也很认真地边听,边读。

看起来,陈国南老师在大礼堂教补习班的英语课,是很有经验的。

因此,学生普遍还是很喜欢学的……

有诗叹曰:

英语老师陈国南,照本宣科生欢迎;

文.革担搁要补上,短期补救虽困难。

下了第五节英语课到上第六节,正好又是碰上化学课的时间了。

于是,我便留下来干脆听一节人称“林教头”的林为忠老师所上的化学课。

从中,我也可以学习和长长见识,何乐而不为呢?反正,我不会再像听英语课那样“鸭听雷”,而是能够听得懂的。毕竟,我在良荔初中时,还是一位数理化的老师呢……

我从手提袋子找到补习班的课程表知道,大小两个高考理科补习班的化学课,都是由他具体负责复习的。可见,“林教头”他在学校领导的心目中,是一个要挑起大梁的学科骨干教师领军人物中的一员大将。

其实,对于人称“林教头”的林为忠老师,凡是一路来都看过我写的长篇记忆文学《风雨人生路》中的第二、三、六、八卷的广大读者,都还应该记忆犹新的。

要知道,我与他只不过是相差只是三、四岁的同龄人,且又仅仅是低一个年级而已。因此,彼此之间所相处的时间都较长。

并且,大家在初、高中阶段,由于工作和一些社交活动上的原因,都是常常在一起的缘故。因此,大家都算是极其熟悉的。简直就像是亲兄弟一般。

在初中年代,他是凤中11班,我是14班。1955年暑假,学校组织师生乘坐刚建好的黎湛铁路的火车,首次兴高采烈地前往湛江旅游。我与他也一同前往,且在湛江还闹出了“乡巴佬进城”的不少笑话。

1956年的元旦前后,我与他和他班的刘泽澄三人一起,步行到良田坐火车到陆川他哥处玩时,不幸我下了火车就得了感冒。结果,得到他们两人的百般照顾,才有所好转。到了第三天早上,就从陆川乘火车回来了。

在高中年代,他是博中32班,我是37班。他是学生会体育部长,我是学校学生体育协会主席。由于工作关系,大家经常一起研究和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体育比赛。由其是,在饭后和周末晚上,常常组织对外单位的篮球友谊比赛。

1963年,当他从桂林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以后,就直接被分配到了龙潭中学担任化学老师。这样一干,就是六年之久。

其中,因他曾经是师院排球队主力,有一定技战术水平。在1965年,他曾经训练和带领龙中少年排球队,在百色获得自治区少年排球比赛第三名的殊荣,而名噪一时。“林教头”的英名,从此就传遍白州大地。

在1966年初,我参加县代表队集训,准备参加玉林地区运动会的排球比赛。曾经到龙潭中学与该校的少年排球队配合训练从而组成县排球队。他就是队的教练。后来,因为“文.革”暴发,地区运动会停止后便就地解散。

1969年秋冬,全县掀起一股“公社办高中,大队办初中,队队办小学”的全民办学的浪潮中,他被抽调到松山高中任教,并定期到松山巨岭下小学任课。在1976年参加县体育卫生检查就在松山见上一面。

直到1980年9月,县.委、县政.府为了加强县重点高中博中的师资力量,他又和我一块来到博中任教。无独有偶地又正好一块共同挑起,博中大礼堂补习班的高考复习工作的这副重担。

说到“林教头”这个绰号,谁都知道是中国四大名着《水浒传》中,那位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教头林冲。

人们将水浒传中林冲的“林教头”绰号,戴在林为忠老师头上这个光环,其实是比喻他带领排球队训练和比赛是施名全县的“教头”;指导高考化学复习,也是一位响铛铛的“教头”。

因此,人们称赞他为“林教头”的真正含义,其实质就在于此……

有诗叹曰:

为忠人称林教头,名符其实无虚构;

平生相处似兄弟,共同拼搏去奋斗。

当上第六节课的铃声响后,我又像听其他老师上的课一样,端庄地坐在最后一排没有学生坐的位子上,静悄悄地一声不响。

要是学生不再返回头东张西望的话,是没有人会发现我在后面听课的。就是正在上课的老师,因为在舞台的讲坛上离得远,要是不留意的话,也发现不了的。但是,我在后面坐着的时候,反而就能够看得见,听得着。

所以,班上的不少学生,甚至连一些老师,他们都不知道我这个班主任,竟然会采取这种突然袭击的方法,坐在后面进行听课,这就一点也并不感到有什么奇怪了。

当在开始讲课前,只见我们的“林教头”林为忠老师,风度翩翩地从讲台的粉笔盒内,拿出一枝长白粉笔。然后,迅速地在长黑板的中央处,工整潇洒流畅地书写上,几条常见的无机化学的反应方程式。

顿时之间,我在三十米远最后一排的位子上,都能够看得一清二楚。甚至就连在分子式的下标上的小阿拉伯数字,也能够让你分辨得清清楚楚。他在这么多人的大班上的板书,写得实在够大和合适不过了。

这样一来,全班这222位学生,他们就不会再因为看不清楚,而出现开口问旁人的现象了。只见,大家都在全神贯注安静地听他朗朗地有条不紊的讲述,这些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,它的来龙去脉和进行什么类型的化学反应等等。

在当说明白了以后,他又用流利的中文板书,写出一系列的物质。要求学生对化学反应前的这些物质之中,两两之间,会在什么条件反应下会生成何种物质等等。

然后,林教头又进一步要求学生,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将它们一一表示出来,并要在分子式前添加适当的系数,将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平衡好。

从中,他还特别介绍平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各种各样方法。一句话,他这种教学方法,就是利用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,教会学生能真正地掌握。

经过反复练习和详细介绍以后,便让学生在下面进行模仿性的练习。然后,要再根据化学反应的规律,尽量能够利用其它类似的例子,对学生再进行多次有针对性的练习,使学生真正地熟练和掌握。

“林教头”在高考化学复习课中,所采用的这种“精讲多练”的讲授方法,让我听了后,真是茅塞顿开地得到很大启发。

他的这种讲讲练练的复习方法,真是值得我们这些教数理化的老师,大家好好地学习和借鉴不可。

有诗叹曰:

讲练独特林教头,板书清晰大声喉;

练练讲讲教法好,学习借鉴要做够。

下课以后,我马上前去找到从讲台走下来的林教头。

刚一见面,我马上伸出大姆指赞扬道:

“林教头,一上课就坐在后面听你讲课。你上的这堂高考复习课讲得很好。板书清晰字又大,讲课声喉又宏亮,连最远的地方都能听得清清楚楚。因此,学生全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你讲,以后我的数学也要像你一样去复习才行……”

说完后,他只是对我笑了笑。

然后,谦虚地说道:

“唉,讲得不好,请多多指教。亚飞,你这班真多人,讲课比小班要吃力得多了。你给一份座位表我,让我认识一下这些学生……”

话音刚落,我便从手提袋中,拿出两份座位表给他,并说道:

“这也是做为成绩登记表的,请收好……”

于是,他便将这两份座位表,放在他的手提袋中去了。

随后,我便跟他一块回到他住的第二宿舍里去。

一路上,他还不时地跟我滔滔不绝地说到,一些让人烦恼的家里事情……

不一会儿,我便和他一块上到了第二宿舍的楼上。

顿时之间,看见楼上全部都住满了,刚从下面学校调上来的老师和家属。因为没有厨房,带有家属子女来的老师,都在房间外的走廊处,临时做个露天小伙房,跟我一个样。

在走到左边尽头处,林教头带我进到他住的房间以后,热情地招呼我坐下。

随后,便倒了两杯开水,一人一杯地喝起来……

正是:

课后相互打招呼,见面聊谈家常事;

两人同往住地去,楼上拥挤暗叫苦。

欲知后事如何,请君往下细看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