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十二章 高一年级纪事〔上〕16

第五十二章高一年级纪事〔上〕(16)

语文诗经第一课

在当下了早读以后,第一、二节课正好又是一次连堂的语文课。于是,待上课的钟声响过了,秦桂祥老师便踏进到了教室门后,值日生便立即喊了一声:“起立!”

“老师好!”

顿时之间,此时同学们把这声音喊得特别响亮。也许,便是与这是新的学年开学后的第一课有关吧。

“同学们好!”

秦桂祥老师回答的声调,却显得很是柔和,且又特别富于感情。随后,同学们便整齐地坐了下来。于是,我便把新发下来的语文课本和课堂笔记本,一块工整地摆放在桌子上,正在专心地准备聆听秦桂祥老师在讲课。

突然之间,此时只见他在黑板上,正在用工整有力的粉笔字,把课题《周南。关雎》写在了黑板的正中央处。

随后,他便环视了一遍正在教室端庄坐着的全班同学。然后,就开门见山似的直接叫同学们拿出课本。接下来,又还叫在我后面的梁才贵同学,站起来朗读一遍《周南。关雎》这首《诗经》。

尽管,梁才贵同学他正在不慌不忙地,用一些不大正确的普通话,在进行高声朗读。但是,他的朗读多少还是带有很浓重的浪平一草“地佬话”的方言口音。

在当他朗读完了以后,接着,秦老师便中肯地指出,在诗中一些难读,且易混淆的字词的读音和字意。此时,所说的跟在早读的时候,前面那位同学错误的读法相似。

顿时之间,我当时心里便在想,秦桂祥老师教这首诗多年了,同学们在学习过程当中,所遇到过的这类问题,对于他来说,一定是了如指掌的了。

随后,他便开始向大家进行介绍有关《诗经》的一些历史和常识,以及这首课文中的《周南。关雎》。他说:

“大家可要知道,《诗经》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。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,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。先秦时期称为《诗》,或取其整数称《诗经三百首》。到了西汉时期,被尊为儒家的经典,开始称为《诗经》,并沿用至今天。

“其中《周南。关雎》是《诗经》的第一篇。古人常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,这就说明了它的重要。孔子曾经说过:‘《周南。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此后,历代学者评《周南。关雎》皆‘折衷于夫子’。

“《周南。关雎》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于一个女子的思念、追求过程,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。其文、义、声、情俱佳,足为‘国风’之始,《诗经》之冠也。”

经过秦桂祥老师这么精辟的点拨之后。于是,大家便就知道本文《周南。关雎》在《诗经》中的份量和其重要地位了。

接着,他便又像在给我们生动地讲故事一样,详细地给我们讲解全诗的内容,他说道:

“在诗中的这位男子,他正在河边听到鸟鸣的时候,就顺着鸟声走去,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,因而从中引起他一种美好的联想——淑女是君子的佳偶。

“因此,就在诗的第一段所说:‘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,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参差荇菜,左右流之。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。’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,有一个姑娘正在河边进行也采荇菜,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,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。

“从而,爱慕之情便油然而生。并使到他醒梦时候,都还在思念着她。‘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。悠哉悠哉,辗转反侧。’这四句当中,便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。但是,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,所以‘寤寐思服’‘辗转反侧’。

“第二段的‘参差荇菜,左右采之。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。’四句,是描写这个男子,正在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。最后的四句‘参差荇菜,左右毛之。窈窕淑女,钟鼓乐之。’

“这一段,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,对于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。‘琴瑟友之’‘钟鼓乐之’,就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,也就是他正在想像结婚的时候的热闹情景……”

此时此刻,全班几十双瞪大了的眼睛,全都集中地看着秦桂祥老师那讲课时的表情,聆听秦老师那精辟详细的讲解。

顿时之间,此时整个教室,鸦雀无声,全都被秦老师用形象且生动的语言,描绘得如亲临其景一般。

接着,秦老师又作了更深层次的剖析,使我们进一步领会全篇诗经的深刻含义,使我们更加进一步去领会课文中的内容和思想境界。他说道:

“《周南。关雎》诗意般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,即对人的美的审美过程。”

接着,他又继续说下去:

“大家可要知道,此诗的一开始,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,——‘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’。春天的河边,绿草茵茵,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,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河边采摘荇菜,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。

“于是,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所吸引,而后,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,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。所以说,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。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,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,但是,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的感受。

“通常来说,少年男子初遇女子的时候,往往只是注意的是女子的形体美。但是,越到后来,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体美的感觉,随之而来的便是,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。

“于是,体现在诗中便是‘求之不得,寤寐思服’、‘优哉游哉,辗转反侧’——女子态度的不确定,便引发了男子的无尽相思。”

在当秦老师停下片刻之后,又对诗文作了一个概括,并把重点的话句抄写在黑板上。

最后,他便总结性地说道:

“‘心有灵犀一点通’,待到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以后,爱情就产生了。诗到这里,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当中,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,就揭示出来了。前面说过,《周南。关雎》是一首婚歌,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。

“所以,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,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。在诗歌当中,这些关系和谐地构成了审美的主体,因而,便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。”

第一节课,就这样地在秦老师那津津有味的讲解当中,瞬息之间,便过去了,可是,我们却仍然还沉浸在这无穷的回味之中。

等待过了一阵以后,那第二节上课的钟声便又响了起来……

正是:

起立坐下老师好,语文诗经第一课;

朗诵解释讲故事,精辟详细有味道。

欲知后事如何,请君往下细看。

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!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