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军队的调动任命,则全由陈乾拍板。
在陈乾之下,设立了藤甲兵司令部,负责军队的指挥调度,军师直接对陈乾负责。这样一来,云阳新区的军政体系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局面。
大理寺却无直接逮捕权;监察院类似御史台,发现违法也需通过警察局执行逮捕,再交由大理寺审判。
这么一来,司法、行政、军事各自独立,云阳新区初具三权鼎立的模样。
当陈乾一项项公布这些政令时,连林炎在内的所有人都惊掉了下巴。
对杨凡、黄栎他们而言,更是恍然大悟:管理委员会真的只剩下了“管理”,没了实权,发发行政指令罢了,既没有司法权,也没有军权,造反?想都别想。
这套体系严密得让人咋舌,完全不同于千百年来的老规矩。陈乾自学成才,愣是捣鼓出了这么一套滴水不漏的组织架构,众人纷纷感叹:“陈大人这家伙,不是人啊!要么是仙,要么是妖!”
新添了十万人,还都是汉人。之前放出去的二十万人,一个冬天就没消停过,一个个拖家带口地往回赶。单身出门,一家老小回来。
能当府兵的基本是平民百姓,有钱有势的则成了将领和官员,还有不少下级军官,也带着全家迁徙到了云阳。
人口激增,陈乾以前想干却干不成的事,现在都动起来了。最直观的就是,人多了,修路速度快了,路好了,四轮马车跑得欢,运输成本嗖嗖往下降。
荆州、鄂州和江南的茶叶源源不断流入云阳,皇上虽下令禁止与云阳贸易,可哪里堵得住。
几条原本冷清的商道,因为禁令反而热闹非凡,尤其是经南越到黔州、潭州的路线,那叫一个繁华。物资大批涌入,皇上的禁运令形同虚设,反而催生了更盛的走私潮。
而陈乾这边,大明的税收就这样明晃晃地流失了。
大明重农轻商,商税不受重视,商人的权益也没保障,有钱也比不上读书人和士绅的地位,导致许多内地商人拖家带口迁到了云阳。
在陈大人的地盘上,不分高低贵贱,小商小贩也能当官,只要你够格,出身不重要。商业税收多到晓慧的税务局都懒得数那点农业税。
云阳本来就地少,这样一来,种地的几乎不用缴税,遇到灾年还能得到官府救济。
于是乎,开垦荒地成了热门,种田成了最划算的买卖,严寒的冬天也挡不住云阳新区的蓬勃发展。面对此景,杨凡提议陈乾干脆立国,重新命名军队和地名,却被陈乾一口否决了。
陈乾并未给出解释,实际上他也无法解释。难不成他能说自己预知千年后这些地区会从华夏分裂出去?他始终坚称自己是大明的臣子,誓言永不背叛大明。
这使得林炎等人以为陈乾有意一统天下,于是便不再劝他改名。
因此,“大明云阳新区”便由此得名,且此地依然遵循大明律法。
其实,陈乾内心充满矛盾。若不在云阳建立独立的体系,他将无法自由发展;而若他不想与中国分裂,唯有选择掌握整个大明。
为了安抚手下,他制定了战略蓝图:向东巩固势力,向西扩张版图,计划逐步兼并吐蕃与西域,同时向南渗透,向北发展。
这一宏伟蓝图让手下将士们备受鼓舞,他们觉得,如果陈大人能够再次入主中原,那么大明的疆域将会是前所未有的辽阔。
虽然战火已熄,但云阳新区的繁忙程度却有增无减。陈乾深知,他的管理委员会已逐渐演变成了类似内阁的机构,这让他得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军队建设上。
藤甲兵的战旗高高飘扬,旗上一个大大的“明”字赫然在目,旗下则标注着各支部队的番号。
火红的旗帜中央,一个黑色的圆圈内嵌着一个醒目的黄色“明”字。军队的建制也已完善,从上将到少尉,各级军衔均已授予。
藤甲兵已发展成为一支包含多兵种、具备高度复合型的综合战斗部队。其中,步兵和骑兵是两大主力军种。
军队以师为基本作战单位,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,统称为藤甲兵。
原本的两个军四个师,现已扩充至六个师,总兵力达七万多人。这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。
竹贤离开了军队,转任甘州军校副校长。借鉴蒋委员长的黄埔经验,甘州军校的校长一职非陈乾莫属。
而夏泉逸、王重山、乐月凯、恩必可力和左丘畅等人则成为军校的首批教官,他们也从军队转业,但并未进入地方官府任职。
对于这些投降的将领来说,这样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前所未有的。陈乾对洛县的局势似乎既关心又不关心。他似乎在等待着什么,但无人知晓他究竟在等什么。
他坚决不改名称,其实是因为他察觉到皇上正在加快步伐修建明堂,那里又被称为万象神宫。
皇上虽然下令让各路亲王前往洛县参加大殿落成宴会,但相信无人会响应。聪明的皇上也并未将这道圣旨传达到云阳。
徐文他们的信息搜集网更上一层楼,杜忠盯着西南,徐文守着东北,每天都有关于罗些和洛县的最新动态。
冬梅自从离开了白芷月,居然独自从容地留在了洛县皇宫里,徐文怎么做到的,陈乾不得而知,但冬梅摇身一变成了郭欣的心腹。
皇上尽管宠幸青岚,但最信赖的还是郭欣,这让冬梅能接触到不少核心秘密。
那时候大明对保密这档子事还没啥概念,打听消息挺轻松,难的是消息怎么快速传递,骑马送信那速度实在跟不上节奏。
陈乾坐在办公室里,手里拿着情报,眉头紧锁。刚开始是长安那边传来风声,说皇上派薛辞亦挂帅,带着二十万大军要来收拾云阳,转眼间风向又变了。
豫州的越王夏振和他儿子琅琊王夏重起兵反抗,薛辞亦临时变身为中路军老大,丘神绩和麴崇裕分别掌管左右路,各领十万大军去平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