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一便捷,信息传播自然也快,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。年轻人说得眉飞色舞,老人家摇头晃脑,还有一些守旧的,嘴里嘟囔着诅咒,不过他们念叨的都是同一个名字——北方的姬允,人送外号“姬恶魔”。
姬允不像陶峙和韩成那样温和,他一路杀伐果断。对那些不服管教的新罗人,他的口号只有一个字:“杀”。
愿意服从大明的,那就是大明的好下官民,待遇优厚,公平对待。要是不听话,那就别怪刀枪无情,绞架不等人。
陈乾这招就是杀鸡儆猴,新罗不听话?那我就拿它开刀,给周边的国家瞧瞧。新罗国王投降了,陈乾没让他继续管理北方新罗地盘,而是把他贬成平民,王室成员全部迁移到内地。
按老规矩,像金洪理这样的身份,迁到内地至少也是个高官。
以前突厥、吐谷浑和其他周边小国,都是这么办的。
但这回不同了,陈乾一道命令,新罗王族分散各地,受到地方官府的严密监视,安分守己还好,稍有风吹草动,脑袋就不保。
每个家庭被安排到不同的地方,那时候的交通和通信条件,几百里、几十里见个面都难,更别说分隔两地,想串通门路,想都别想。
这些消息一传开,听说大明的海军舰队调往南方,南诏、南越、汨罗这些小国的国王,立马带着贡品,派了最得力的手下,火速赶往长安。
他们可不想重蹈新罗的覆辙,现在多好,自己还是国王,万一被大明灭了,那就成了一介布衣。
就在陈乾宣布凯旋回京的同时,大明的东南西北,不论是江南的温暖还是塞北的严寒,官道上,一队队朝贡的车队争先恐后地往长安赶。
明德门前,林炎、宋景、张九龄等人翘首以盼,眼睛瞪得溜圆,盯着前方的大道。快马加鞭的信使报告,今天侯爷要回来了。
在太子夏光俊的带领下,文孟百官齐聚明德门,恭候圣驾。
长安的市民们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,城门内外,街道两旁,人山人海。这可是侯爷得胜回朝的大日子,谁不想亲眼目睹他们那位英明神孟的侯爷风采?
紧随在官员们身后的是浩浩荡荡的外国使下官和大明驻外使节,里面不乏金发碧眼的洋面孔,还有不少来自西域的异域人士,甚至波斯、大食、天竺、尼婆罗的代表也纷纷赶来,加入欢迎的行列。
站在最前面的,是年仅十七岁的太子夏光俊,脸上一副严肃模样。他对父皇似乎有种说不出的陌生感,只依稀记得小时候,父皇待他如珍宝。
那时候,父皇刚即位,皇宫还在甘州。
可自从迁都长安,一家子住进了沉庆殿,他就很少有机会再见父皇一面了。那个曾让他亲切地唤作父亲、爸爸的父皇,现在总是忙得不可开交,连闲聊的时间都挤不出来。
夏光俊也搬进了东宫,身为太子,大明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,未来的天子。尽管他上学读书,结识了不少同学,但总感觉自己像是孤零零的。
最近不知怎么的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觉得连最疼爱他的小妹也渐渐疏远了他。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,作为代理国政的太子,父皇远征在外,虽然三省六部能够正常运作,但还是有太多会议需要他出席。
已经不再是孩子的夏光俊心里明白,宋景、林炎这些人是在刻意回避,让他参与其中,不过是走个形式罢了。
因此,夏光俊很少发表意见,这让官员们纷纷夸赞太子宽宏大度,守礼有加,是个合格的君王。
其实,夏光俊并不想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,但他也知道,这些官员深受父皇倚重,他们总说他还年轻,应该多学习。
尤其是母后,总是叮嘱他要谦逊,要懂礼,江山是君下官共同治理的,大明虽然是夏家的天下,但也是天下所有人的。
已经快一年没见到父皇了,夏光俊心中不禁生出一丝陌生感。他在父皇心中的地位如何,他不得而知。
读了那么多书,他深知一个太子应有的姿态,也清楚太子之位背后的危机。
最近,身边的左庶子张静提醒夏光俊,不要过于接近汉王夏光辉。汉王的母亲是德妃白芷月,被誉为大明才女。
长安城里的文人墨客大多认识汉王,更有不少人认为汉王德才兼备,是更合适的太子人选。
听到这些议论,夏光俊心里头却不以为然。自己的亲娘可是正牌皇后,父皇怎么可能说废就废了他这太子之位?
不过听说二弟汉王竟然对大明军事学院产生了浓厚兴趣,这就有点让人琢磨不透了。为什么?还不是因为父皇这位马背上打天下的帝王,铁腕治军,对军事行动有着天生的热爱。
小时候,夏光俊也对军事挺感兴趣的,还偷偷摸过军事学院的门槛。那时官员们反对声一片,可父皇却高兴得很,还特地鼓励他。
可随着时间推移,夏光俊的兴趣慢慢转移到了科技上,他认为这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,母后也大力支持。
他心里头真想跟父皇说,他想去大明长安大学深造,但父皇正忙着远征新罗,自己作为太子,肩上的担子可不轻。
最让夏光俊心里忐忑的是,弟弟德王夏光顺和他娘淑妃夏月玲最近居然插手长安的生意,这事官员们可都看在眼里,希望他能出手阻止。
侯爷早有命令,皇族亲王和后院人员不得涉足商海。可德王年纪轻轻就下海经商,这事儿怕是会惹出麻烦。
夏光俊倒是觉得做生意没啥,赚钱而已,只要依法纳税,守规矩就行,为啥林炎他们这么紧张?
夏光俊今天心情不太好,本来约好了巧芸见面,可突然得知父皇今日抵京。作为太子,他当然得去迎接,只好派人通知巧芸,今天的约会泡汤了。
和别的太子不一样,夏光俊可不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主儿。父皇在这方面还挺开明,给了他不少自由。
除了读书和政务,他也能偶尔溜出东宫,在长安城里逛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