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2章 泰然处之

陈乾在深入探究现行制度时,发现封建制度其实并不比后来的制度逊色多少,关键是侯爷是否英明。

如果侯爷清明,这些机构完全可以发挥出不亚于后世机构的效能。他保留大明的三省制度,是因为看中了它的合理性。

大明的三省六部、九寺五监,本质上和后世的机构设置相似,只是过于强化了皇家的私利。

对此,陈乾并不赞同。在他看来,既然天下是一家,那么天下万物理应都是侯爷的。

在侯爷眼中,皇亲和百姓并无远近之分,如果硬要区分,那是因为侯爷没有将文孟百官和百姓视为自己人,反而推向了对立面。

一味强调皇亲的利益,只会导致人心不服,这样的治理,怎能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信服呢?

陈乾首先做的,就是大幅度削减皇室成员的权势和利益。毕竟,真正能和他争夺江山的,除了自家皇族,普通百姓和官员又能有多少?

历史上,真正由民众推翻的政权,几百年才出那么一回。

改朝换代,最终摘得果实的往往不是寻常百姓,而是那些名门望族。论及对兵权的威胁,他们才是真正的对手。

陈乾保留了三省制度,因为他发现中书省就像是现代的内阁,所有的政令都从这里流出,中书令在制定政策和吏部措施上,扮演着官府最高决策机构的角色。

这些政策和措施接着会送到门下省,那里相当于后来的议会和人大,负责审核和驳回不当的政策法令。

如果政策合理,就会继续流转到尚书省。尚书省,相当于现在的吏部执行机构,尚书令则像是总管,负责实际操作。

不过,古时候的律例和军队还没从吏部中独立出来,它们都归尚书省管辖,这无疑让尚书省的权力过于集中。

再加上皇室成员常常插手政务,拥有封地和特权,扰乱了正常的制度运行,这才让很多人觉得封建制度不甚合理。

但实际上,这些制度本身是合理的,只是执行过程中出了偏差。

明白了这一点,陈乾的改革重点便放在了将律例权和军权从吏部中剥离,确保官府吏部机构不再直接控制律例,这样做大大减少了改革的阻力。

趁着新朝成立,他利用自己无上的威望,成功推进了改革,朝堂上几乎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。

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让反对声音消失,那就是许多人还没完全明白改革的利弊,尤其是对自己是否有害,他们还处于懵懂状态,自然也就无从反对。

基于对这些情况的深入分析,陈乾自然也准备好了应对策略。

在大朝会上,大家翘首以盼的关键信息并没有公布——陈乾仅仅宣布了机构设置,却没有宣布具体的人事任命。

当场被册封的只有各部尚书,连侍郎级别的人物都没有提及。

新明的舞台上,当天只出现了十个尚书和律例官员的身影,至于三省的最高长官,那些人人关注的高职任命,却始终没有揭晓。

对于这些官职的安排,陈乾没有再和众人讨论,而是直接以圣旨的形式敲定了下来。当这份与众不同的任命圣旨公布之时,大家都觉得新奇,和以往朝代的风格大不一样。

通常情况下,中书省会设一个中书令,配上两位中书侍郎;尚书省则配置左右两位仆射;门下省则是一位侍中加两名舍人。

但陈乾的布局却打破了常规:尚书令之下多了四位侍郎,门下省则出乎意料地设了一个侍中,加上十个通事舍人,规模空前。

更让人不解的是,这十个通事舍人竟是按照全国十道,每道一人来安排的,真是耐人寻味。

尚书省这边,除了尚书令和左右仆射,陈乾的朝堂上总共出现了十八位宰相,这在历史上绝对是开创之举

。仔细审视名单,不难发现,陈乾把自己的亲信重臣几乎全数纳入宰相行列,而各部尚书的人员构成也是五花八门,既有跟随他已久的,也有前大明的重要官员,比如杨凡担任尚书令,林炎成为中书令,黄栎则担任门下侍中,大明的许多重臣也纷纷入驻朝堂。

此外,陈乾还正式确立了翰林院,虽然这个机构以前也有,但从未像现在这样独立出来。翰林院的成员被称为大学士,都是德高望重之人,且皆为一品高官。

尽管他们不直接掌握实权,但承担着为侯爷出谋划策、提供治国建议的重要职责,地位崇高。

这就好比是以前的三司三公,更多是荣誉性质,类似开府仪同三司的称号。

随着长安夏季的热烈到来,陈乾的初步改革算是尘埃落定。令人欣慰的是,国家并未因此产生动荡,朝廷上下都松了一口气。

但陈乾心中并未放松,他深知,朝中官员虽重要,数量却有限,而全国各地的州县数以千计,那才是真正的庞大群体。

他的改革目前仅限于中央层面,尚未触及地方权力,因此没有遭遇太大的反弹。实际上,他真正的改革目标还未触及,故而一切显得格外平静。

接下来呢?陈乾即将迈入改革的深水区,第一步便是要收回皇家的一些权力,而这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。

在大明宫的蓬莱殿中,陈乾面对着已经恢复平静、神情淡然的太后。

初到此地时,太后的确感到不适应,毕竟她曾发号施令,统治天下三四十年,骤然闲下来,心中的空落感难以言喻。

还好,每天有夏悦灵陪伴左右,加上李旦的周氏、李显的韦氏,她们变着花样逗太后开心,扑克、麻将、双陆、象棋轮番上阵,夏悦灵的两个女儿和儿子以及一众小辈也常来探望,这让太后感到十分舒心。

只是,陈乾本人却始终未曾露面,反倒是海棠频繁来访。

太后不得不承认,陈乾这位贤后真是有眼光,当初不惜与自己闹翻,也要娶海棠进门,实在是明智之举。相比之下,周氏和韦氏就显得逊色许多。

陈乾的几位夫人也是个个出色,太后心里清楚,陈乾对她如此恭敬,无非是为了树立自己明君的形象,她对此倒是泰然处之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