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成立即吩咐:“来人,伺候太后更衣。”门外随即走进四位年轻的宫女,她们看起来机灵乖巧,一同向太后行礼:“参见太后。”
太后不得不暗自赞叹,陈乾真是步步都算计到了,这显然是为了避免她选择自尽。
确实,她曾有过这样的念头,毕竟对她而言,活下去除了增添屈辱,似乎再无其他意义。
然而,求生的本能是人之常情,不到万不得已,谁又愿意轻易放弃生命呢?
尤其对于太后这样的年纪,对生活的依恋恐怕比年轻时更为强烈。
见到韩成连宫女都带来了,显然一切都安排妥当,她便起身返回内宫更衣。
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,太后已经换上了素雅的宫装,头发也梳成了普通的发髻,整个人显得柔和了许多。
在四位宫女的搀扶下,她缓缓走出紫宸殿,临别时对严超留下一句:“听从命令吧。”
韩成一行对太后毕恭毕敬,没有丝毫失礼之处,这让严超也摸不清陈乾究竟有何打算,他并不知道。
怀着五味杂陈的心情踏上马车,严超明白,既然如此,他也只好命令百骑尉放下孟器,一切听凭命运的安排。大不了就是一死,还能怎样?
云阳县不再是国家的中心,韩成的部队三天后撤离了云阳县。
不久,从长安传来一道让云阳县人震惊的圣旨,陈乾下令,所有原官员,无论级别高低,都要在军队的押送下前往长安。
这本身并不令人意外,但让人疑惑的是,云阳县的新任刺史竟是宋景。人们纷纷猜测,难道宋景早就暗中投靠了陈乾?
连宋景本人也对此感到不解,不明白为何陈乾会如此信任他。而传达这一命令的,正是陈乾身边最为信赖的大侍卫刘平。
看着宋景一脸困惑,刘平解释道:“宋大人,侯爷让我转告你,他坚信你能够心系天下百姓,致力于国家的安定和谐,因此认为你完全能够胜任此职,也能做得很好。”
“侯爷英明!”宋景不由感叹陈乾笼络人心的手段高明。
他对那些被押往长安的官员们的命运原本还有一丝忧虑,现在看来,陈乾作为一位侯爷,确实名副其实。
这份胸襟,这份胆略,怎能不叫人钦佩?
于是,他通过刘平向陈乾转达:“请告诉侯爷,宋景定不负所托。”
刘平回到长安后,宋景便一头扎进了繁忙的工作中,短时间内就展现出了他的治国才能。
在新明军迅速撤离云阳县的同时,还带走了十几万的军队,使得云阳县在短时间内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秩序。
即便如此,堆积如山的任务还是让宋景忙得脚不沾地。
第二天,便有人来给陈乾开大会。
他清了清嗓子,宣布道:“今天,本侯有几项决定要宣布,请各部门认真记录并执行。有疑问或不解之处,随后可单独来找我。今后,这样的大朝会每十天召开一次,其余时间各位可直接去御书房找我商议。”
站在前排的杨凡等人偷偷憋着笑,一看就知道侯爷还没睡醒。
毕竟相处十多年了,他们对侯爷的脾性一清二楚——聪明是聪明,就是有点懒。
于是,众人一边暗自腹诽,一边恭敬地应答。
陈乾开口道:“首先,咱们朝要废除九寺五监,把这些职责整合进三省六部里面,另外再设立几个新的部门,与现有的六部平级。同时,加强三省的人力配置,提升工作效率,让国家机器跑得更顺畅。”
这话一出,底下的人精神头儿一下提了起来,尤其是那些从甘州来的官员,他们心里有数,为了维持传统形象,一直沿用明朝的老一套。
其实,杨凡、黄栎他们早就察觉到了,还是陈乾的办法管用。
陈乾这次的改革力度可不是一般大,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彻底分家,把皇家的事和朝堂上的事儿分开来。
往后,皇族成员和后宫的妃嫔们不再担任具体的官职,后宫的等级和朝堂上的官阶彻底脱钩,纯粹变成一种地位的象征,没有实权可言。
这变革,可以说是从周朝、汉朝以来最大的一次调整。
紧接着的另一项改动,更是让许多人目瞪口呆。
陈乾宣布,从今往后,皇族的爵位仅作为领取俸禄的依据,不再享有封地,也不再有那种远距离遥控管理的地方职务。
这变化让众人咋舌,这样一来,皇族内部起兵造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。没有了封地,自然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。
还有一个大动作是,任何王公侯爵不再拥有开设府邸的特权,爵位只是身份的标志,象征着地位,却不具备实际的权力。
这样的决定,自然没人会跳出来反对。
陈乾首倡这一点,是经过深思熟虑的。虽说李家的直系亲属所剩无几,但李旦、李显还在,加上那些远方亲戚,宗室人数也不少。
宗正寺就是专门管理这些人的,要是将来自己的子女越来越多,管理机构得膨胀成什么样?搞不好又乱成一团。
趁着新朝初建的威信,加之太后时期李氏家族已经被大幅削弱,剩下的那些“小鱼小虾”掀不起什么大浪,现在宣布改革正是时候,拖到几十年后再搞,难度可就大了。
陈乾一口气宣布了许多诏令,负责记录的奴仆都增派了好几个,每个人忙得头也不抬,生怕落下什么重要信息。
不过,大人们很快就明白了,虽然机构名称有所调整,但最大的变动在于九寺五监被合并进了其他部门,六部扩展到了十部,比如礼部,以后也可以叫做文化部。
兵部,也就是现在的国防部;刑部嘛,换了个说法叫律例部;吏部摇身一变成了组织部;户部则化身为民事部。
工部和匠作监合体,变身工商部,而农业从户部分离,携手司农寺组建了农业部。驿站从工部分离,单独成立了交通部。
礼部里的科举和国子监合并,孕育出了教育部。户部的一部分与少府寺强强联合,共同撑起了国用部的大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