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名将领各自率领队伍疾驰而出,这是一支两千人的队伍,按照大明的编制,正好是一个营。
在行军途中,部队已经调整完毕,四个营分别编号为一至四,因此丁龙这样分配任务。四名将领随即带着各自的兵马奔向前方。
苏冬扬因拥有最佳的坐骑而最先出发,他率领的四百骑兵直扑远方隐约可见的白驼城。
晋文对时机的把握十分准确,他们在午夜启程,此时正值黎明,已悄然接近白驼城,并突然发起了攻击。
白驼城规模不大,占地仅十几平方里,甚至不及中原的一个县城,更像是一个大家族的庄园。
城墙东西宽约二三百米,南北长不过四五百米,城中居住的是王室成员与吐谷浑的贵族及其随从和仆役。
城中百姓总数不过几千,此时正值清晨,仆人们正在清扫庭院,倾倒垃圾。
守卫的士兵也显得颇为放松,因为他们没有收到任何警报。
索图集结了两万多百姓与士兵,这些人在和平时期作为牧民分散在各个部落。
若非如此,南秉全也不可能轻易突围。
慕容狄最初让索图征兵是为了防范大明,但见大明并无动静,也就放松了警惕。
历史上,多是边疆势力入侵中原,中原王朝主动出击的情况极为罕见。因此,双方形成了一种默认的平衡。
西方的藩属国通常不常备军,但在遭遇袭击时,他们会迅速集结兵力对抗大明军队。无战事时,这些人则返回部落继续劳作与放牧,留守的人数极少。
如果大明出兵,其大军的动向通常会被发现,从而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组织抵抗。
无论是在大隋还是大明时期,天下六百多个军镇在战时可集结六七十万大军,但平时留在京师防卫的不过三四万人,边境驻军也只有十几万,其余的都在家耕种。
只有当战争爆发,接获命令或兵部指令时,才会从各地调集兵力进行作战。
大明从未有过如陈乾这般,维持着三十个师营、共计五十万的常备军。
这笔巨大的开支,遭到了许多文官的激烈反对。传统的军事体系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,总是显得力不从心。
陈乾,作为一个现代人,非常明白这种兵器的利弊。
陈乾在天下建立了四个军事区域,并部署了五十万的常备军。
这些军队由朝廷中的将军们指挥,但他们没有吏部权力,确保了军政分离。
所有最高权力都集中在侯爷手中,并设立了一个战时指挥系统。
通过这种方式,军权被分割为养护、指挥和调动三个部分,而只有侯爷一人拥有全部三项权力,因此任何谋反企图都难以实现。这一制度赢得了文武百官的尊敬。
然而,对于那些边疆地区的附属国来说,它们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,依旧难以应对突发事件。
而像辽东和新罗这样的定居国家,则在某些方面与大明相似,这也是为何无论是大隋还是大明,在征服高句丽和新罗时都遭遇了极大的困难。
白驼城守备薄弱,没有预料到夏佩会伪装成商队,率领两千精兵突袭而来。
当城门开启,守卫和奴隶开始工作时,他们看到了远处奔腾而来的骑兵,扬起了漫天尘土。这些不明身份的骑兵让他们感到困惑。
随着距离拉近,骑兵们并没有减速,而是直冲城门而来。在苏冬扬眼中,白驼城不过是座稍大的宅院,城墙仅有七八米高,甚至没有护城河。
苏冬扬身先士卒,手中长枪已经握紧,身后士兵们也已准备好弓弩,瞄准前方。
苏冬扬未受过军事学院训练,也不懂那些复杂的战术,但他深知行动迅速的重要性,就是要让敌人措手不及。
他一马当先,身后是紧随其后的士兵们。当他们离城门还有一段距离时,士兵们迅速用黑布蒙住战马的眼睛,然后策马全速冲锋,速度丝毫未减。
城上的吐谷浑守军终于认出这支队伍是来自大明的军队。一名小官惊慌失措地大喊:“快关门,关门,明军来了。”
尽管两国并未正式交战,且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慕容狄扣留大明公主的事情,但眼前的景象足以让人意识到这不是友好的来访。
在短短几秒内,苏冬扬和他的战马已经加速至城门。
他举起手中的铁枪,使出全身力气,伴随着一声“开”的怒吼,整个人连同战马一同撞向城门。
厚重的木门在这股力量下被撞开,枪尖穿透了木板。
被蒙眼的战马看不到前方,直接撞上了门板,发出巨响后倒在了地上。
苏冬扬迅速翻身站起,收回枪,一声令下:“冲!”
随后,他的士兵们便骑马涌入了白驼城。
与此同时,在长安的沉庆殿,两仪殿内,陈乾面色阴沉,官员们低头不语,工部侍郎崔宗召则跪在地上,身体微微颤抖。
一名满身尘土的信使骑着快马飞驰过长安寂静的街道,手中高举一封紧急公文,大声呼喊:“边关急件,让路!”
尽管长安城内禁止疾驰,但巡逻的卫兵不仅没有制止,反而驱散路人,为他清出一条道路。人们纷纷猜测,一定是哪个不知好歹的邻国又来侵犯大明了。
到达明德门时,信使立刻下马,将信件递交给御林军:“这是千阳公主的急报,请即刻呈给侯爷。”
御林军的军官接过信件,立即命令手下照顾这名信使,并自己骑马直奔沉庆殿而去。
陈乾刚起床,最近他一直很疲惫。姬允的部队虽然只有十二万人,却在夏州击败了啜默可汗的军队,收复了失地,并继续向北推进,计划渡过黄河。
然而,这段黄河水流湍急且宽阔,没有现成的桥梁,渡河非常困难。
使用船只渡河会使得后勤补给变得复杂,因此工部建议用铁索搭建浮桥,但这需要时间,姬允只能等待。
朝廷内出现了反对声浪,一些人认为突厥已经撤退,此时继续用兵显得过于好战,建议侯爷停止军事行动,接受突厥称臣的请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