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五章 加官进爵,迁都长安

第209章 加官进爵,迁都长安

在诸葛亮和周默的主导之下,丞相府官员经过数日的讨论,将全国的疆土,也进行了重新的划分。

规划后的汉土,分为三大部分。

第一部分,益州刺史部。涵盖蜀地,巴地,汉中郡(包括东三郡),以及南中地区。

以国舅吴懿为益州刺史,治成都。下辖三个军事都督区,即庲降都督李恢镇建宁,江州都督李严镇永安,撤销原本的汉中都督区,设立上庸都督区,管辖东三郡地区,上庸都督则为孟达,镇守上庸。

第二部分,凉州刺史部。包括陇西地区的原雍州郡县,即广魏、安定、天水、南安、陇西五郡,以及还处于逐步接收阶段的凉州敦煌、酒泉、张掖、武威、金城五郡。

以魏延为凉州刺史,治冀县。主要任务是负责安抚西戎各少数民族,比如河西鲜卑,南匈奴诸部,羌胡部族等等。

此外,还有一个重要任务,就是打通西域,保证丝绸之路的安全通畅。

毕竟如今这条道路已经是国家经济来源的重要命脉通道,不仅汉朝十分重视,西域诸国和大月氏国的贵族商人们也非常重视,不容有失。

第三部分,司隶校尉部。即原本的关中地区,冯翊、扶风、京兆三郡,而令人意外的是,诸葛亮坚持将尚在曹魏治下的河东、河内、河南、弘农四郡,也划入了司隶校尉部,目的是彰显大汉驱逐逆曹,恢复中原的决心。

以赵云为司隶校尉,治长安。主要任务是在非战争时期镇守潼关、蒲坂津和武关三处重要的军事隘口,防止魏军来犯。并维持长安城及周边的治安。

在不久的将来,等凉州平定,还要设立西域长史府,作为计划中的第四部分。

军职方面,各将领也各有升迁。

以周默为车骑将军,赵云为卫将军。

以魏延为前将军,吴懿为左将军,高翔为右将军,刘琰为后将军。

以姜维为征西将军,吴班为征南将军,陈到为征北将军,张嶷为征东将军。

以廖化为镇北将军,傅肜为镇南将军,王平为镇西将军,陈式为镇东将军。

以王双为镇军将军,黄元为抚戎将军,杨仪为绥军将军,邓芝为扬武将军,马谡为安汉将军。

其余杂号将军、偏将军、裨将军、中郎将、都尉、校尉、部曲长、屯长等等一应军阶,各有升迁。

将军号,相当于现在的军衔,兵士尉校将。大汉的将军号,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司马,大将军,骠骑将军,车骑将军,卫将军。

这五个将军号,有汉以来,除非是权势滔天的外戚,或立下经天纬地的赫赫功劳的战将,一般不轻易与人。

之后,便是前、左、右、后将军。通常前将军最大,后将军最小,但因为刘备做过左将军,所以左将军在蜀汉地位尤其特殊,一般只给像吴懿这样的外戚。

上面这些,就是所有的常规重号将军。

至于四征,四镇,则相当于高级杂号将军。这与曹魏的制度不同,曹魏政权中,四征将军是重号将军,其地位是明显高于前后左右的。

当然,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,四征四镇杂号将军的名号里面加上一个大字,也就成了重号将军。比如历史中的魏延就当过征西大将军,曹魏也有诸如司马懿的抚军大将军等等。

但如同军衔不代表实权,将军们的将军号,只能代表一个资历地位的排序,而不是代表实权的从大到小。

诸葛亮重新设计了一套军职体系,以明确具体的指挥作战之中的职权分配,从高到低,分别是军师,督军,监军,护军,典军,参军。

每个大级别,也有中\/前\/左\/右的级别区分,若前面加“行”字,则表示非正式任命,而是临时暂摄的意思。

比如周默在官方文件中的完整称呼是:使持节\/中军师\/车骑将军\/丞相府司马\/阆中侯\/臣周默。

魏延的完整称呼是:假节\/行左军师\/前将军\/凉州刺史\/南郑侯\/臣魏延。

最前面的“节权”是依汉旧制,分为使持节,持节,假节三种,代表了由皇帝亲自授予,可以暂时行使皇帝杀伐大权的至高无上的权威。

使持节可杀两千石以下官吏,持节可杀无官身之人,假节可以杀违反军令者。

如此云云。

除了上面所有的这些制度变动,还有一项重要变动,是诸葛亮踌躇再三,最终在周默等人的强力坚持之下,经过了数次会议专门讨论,最终才得以通过的。

那便是,迁都长安。

长安是汉朝旧都,而蜀汉的立国纲领中的重要一条便是“还于旧都”。

虽然没有明确说这个旧都是西都长安还是东都洛阳,但长安是都,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。

而经过讨论,将都城从成都改为长安,所有人都没有意见,所以,才将关中地区恢复前汉旧称,称为司隶校尉部。

问题是,皇帝刘禅以及整个成都宫室,是否要整体搬迁至长安来?什么时候搬?

很多人对此表示了担忧,毕竟长安才刚刚收复,周边郡县尚未完全平定,局面并不安稳。

而且,长安如今处在战争的最前线,随时都有可能再遭受到曹魏的大举进攻。

别忘了,曹真就屯驻于潼关,虎视眈眈呢。如果长安一旦有失,岂不是危险?

所以,人们普遍认为,即便真要迁都长安,最好也要再过些时日,等局面更加稳定之后,更为稳妥。

定都长安之后,可以先营建宫室,宗庙,迁移刘备的惠陵,修缮汉代先皇陵寝。

以此为合理的借口,拖延时间。等做好充足的准备,可能是一年半载,也可能是三年五年之后,再迎皇帝刘禅入主长安。

还有人表示,可以让刘备的其他儿子梁王或者鲁王其中一人,送来长安坐镇,以作为皇室在都城的代表。这样即便万一长安出了不好的状况,也不至于影响到陛下安危和皇嗣血脉。

这些观点,得到了大多数朝臣的赞同。可周默却态度强硬,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。

周默说道:

“陛下在哪里,都城就在哪里。如果以长安为国都,而陛下却长期在成都,那便是掩耳盗铃,徒让曹贼们耻笑,还不如不迁都。”

“如果担心长安一旦有失,陛下将陷入危险的境地,那么我等就更要精诚团结,将曹魏抵御于潼关之外,不得让他们踏入关中半步。”

“陛下也已经二十岁了,长大成年,是时候开始学习像他父亲一样,慢慢承担起一个君王应尽的责任了。”

“说句可能大逆不道的话,即便真的长安不保,陛下东狩。我们也可以留梁王在成都,承嗣社稷宗庙。而不是反过来。”

“当年我教陛下读书的时候,曾给他讲过一个故事。有这么一个国家,都城就建立在国境线上,数百年来,一直如此,直到这个国家灭亡,他们的皇帝自缢,也没有离开过国都一步。”

“当时有一句话,让陛下印象十分深刻,他曾经反复抄写并诵读这句话。我想,这句话可以代表了陛下的真正想法。”

“周将军,什么话让陛下这么重视?”

“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”周默肃然道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