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3 ? 相互扶持的第三十六天

163 相互扶持的第三十六天

◎在他一封又一封相思露骨的书信中◎

“怎么了?”姜蓉好笑地回应崔恒的目光。

“你心中是如何想的?”崔恒轻声问道。

“我?”姜蓉一怔,她是如何想的,她很早之前就想四处看看,可是她那时地位不稳,孩子太小,仇家未明。

她身上还有作为妻子,母亲,主母的责任,她不能再像十几岁一样,肆无忌惮,不顾身上的责任一走了之。

“我。”

“说真心话,夫人。”崔恒打断她。

姜蓉无奈轻叹,她看向崔恒,笑道:“若是可以,我自是想万事不管,走遍名山大川,览尽各地水色山光,风土人情。”

崔恒沉默半晌,片刻后,他正视姜蓉:“那,想去便去罢。”

“什么?”姜蓉的手僵在半空。

崔恒俯身为她理了理鬓发,温声道:“想去便去,只是你们需多带些人马,否则我在汴京难以心安。”

“修年。”姜蓉迟疑着握紧他的手。

“家中的事你无需担心,那些管事们也还算老实,有些小事的决策,咱们就先让管家和周嬷嬷他们代劳一段时日,若实在不决,前面还有我呢。”

就这样,崔恒低声闲聊中,将此事拍板。

昭哥儿也没料他爹竟这样豁达,看着爹娘依依不舍,窃窃低语,他识相地放低脚步,转身出门将房门合上。

接下来的日子,姜蓉只觉身处梦中。

崔恒主动揽起她和昭哥儿出门远游的准备事宜,她则安心打理铺子,四处探访亲友。

这日,姜蓉备好给胡娘子的添妆,又约上干娘共同上门拜访。

在与干娘的闲聊之中,姜蓉听干娘再度感慨,道她与八郎长相有些相似,她是当局者迷,难以察觉,可这样的话,干娘好似不止说了一次,莫非是真的有几分相似?

她就随口笑言那是她没见到胡娘子,与她更像呢。

寻找丢失的卢安筠乃是崔氏心中多年夙愿,听姜蓉这样一说,她除了有些好奇外,亦不想错过这个可能的机会。

虽心知不大可能,但她仍备上贺仪,随着姜蓉一同去了沈家郊外别院。

再过几日,胡娘子就从这儿出嫁,她们的添妆,自也是送到这里。

一见胡娘子,崔氏便难以遏制脸上的惊愕之色,她失神地揽住姜蓉胳膊,怔怔听着两人交谈。

“卢夫人安。”胡娘子听完姜蓉介绍,笑着与崔氏请安。

“安。”崔氏瞬间回神,她目不转睛地盯着胡娘子,回道,“好孩子,我冒昧来访,还请你勿要介意。”

胡娘子爽朗一笑,双手接过崔氏递来贺仪:“夫人说的哪里话,您来这便是看得起我,我高兴还来不及。”

“好,好。”崔氏笑着点头,随即不再作声。

她默默地听着两人聊最近的近况,听闻沈家如今对她改观,她心中便欢喜。

听她忧愁太后想让孩子常住宫中,她也不禁随她而心生忧虑。

虽未确认,但崔氏心中就不自觉与她心生亲近。

待两人聊完,临走前,崔氏方小心道明来意。

“胡娘子,不知你娘家如今还有哪些人?”

胡平安虽是出身乡野,但她并不傻,看着这突然出现一脸慈爱的夫人,她的心中也隐隐生出一股预感,这位夫人,今日到来的目的就是在此。

“我也不知自己有无家人,我幼时被我爷捡到,他靠着织斗笠凉席养我长大。”

听她这样一说,崔氏的声音也不禁颤抖起来,连带着挽住姜蓉的手也不自觉用力。

长得这样像,年纪也相仿,莫不真是她的安筠吧?

“那你的名字?”崔氏咽了咽口水,一脸紧张地看向她。

胡平安这才确认,这位卢夫人怕是在找什么人,找到她身上来了,但她不提,她也不可直接问,是以只得规矩答道:“我的名字是爷爷取的。”

崔氏眼神一暗,并未吱声,只是听她继续讲来。

“我父亲靠打渔为生,可他壮年便死在风浪之中,我爷只希望我平平安安长大,勿要学我爹为求财冒险,遂给我取名平安。”

崔氏颤抖的手逐渐平息,她心中失落,只觉刚刚腾起的浓浓希冀霎时被一桶冰水浇灭。

她本以为,本以为是有人将她送养。

也是,那些人既拐了她,又怎会保留她身上的物件呢。

胡平安自是没错过这位夫人的神色变化,她笑了笑继续道:“听我爷说起来我这名字由来,我才知是因他在我身上的里衣里发现一字,这才取的这名呢。”

“果真?”这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崔氏颤声问道:“你那衣服上是何字,衣服可还在?”

“安字。”

崔氏霎时如遭雷劈,连带着胡娘子后面那句:“正巧与平安两字对上,我爷说也是我俩的缘分。”也模糊不清,听不真切了。

“干娘,小心。”姜蓉赶忙扶住她。

胡娘子见状忙请两人坐下歇息片刻,崔氏坐下后只摆摆手,示意两人勿要忧心。

“我有一小娘子,曾于二十多年前走失,她名安筠,胡娘子,你那件小时的里衣可还在?”

随崔氏从沈家别院出来,姜蓉只衷心替她们高兴。

胡娘子母家根基薄弱,在这偌大的汴京,可以说她除了沈玉明的怜爱外再无甚支撑。

若她真是干娘亲女,有了扶持与退路不说,干娘也可一了多年夙愿。

真好,姜蓉喃喃想道。

只可惜,胡娘子那件衣物留在了江宁府老家,这一来一回,也得月馀,怕是赶不上她的婚事了。

处理好手中的其他杂务,姜蓉又在年前见了几位故人。

夏师傅如今在她的糕点铺子做得风生水起,夏长生有了银钱买药滋补,如今看着倒是与常人无异。

只是夏师傅与她私下抱怨,道这孩子如今哪里都好,就是不愿成亲,他愁得头发都白了。

这男女之情,姜蓉也无法插手,只得安慰他婚姻之事,缘分天定,说不定哪日他便开了窍,带个美娇娘回家。

夏师傅也知这事难为,只是一笑而过,随后同她探讨起铺子新出的糕点来。

李夫子如今年纪上来,也不再四处游历,买了两个下人,寻了个幽静小院定居在汴京郊外。听得姜蓉年后出行计划,她兴致勃勃地翻出自己历年游玩所留游记说要送给姜蓉。

夫子亲手所记手札,姜蓉自是万分珍重。

看出夫子目中的不舍之意,姜蓉回家抄了两份后,又派人将手稿与一份誊抄版还与夫子。

等过完姜蓉生辰,这一年很快又至年底,等开了春,她与昭哥儿便要啓程游历了。

这为数不多的夫妻相处的日子,两人自都万分珍惜。

白日里,两人赏景,论诗,说说儿子的趣事。

到了晚间,也不必多言,自有一番缱绻缠绵,你侬我侬。

姜蓉明显察觉,崔恒比之前更粘人了。

是了,就是粘人。

她觉得昭哥儿的撒娇本领,应是来源他那里了。

临走前,姜蓉再携儿子去王家探望外祖。

他老人家倒是精神得很,只是叹一句年岁上来了,再无法随他们奔波啰。

他叮嘱昭t哥儿,路上遇见有趣见闻,可得与曾祖及时通信,他也好知晓他们都见过,玩过什么。

“嗯。”昭哥儿点点头,眼眶却已通红。

这一瞬,他突然不想外出,不想离别。

他舍不得曾祖,舍不得爹,也舍不得赛虎。

昭哥儿沉默着流了泪,他扑进老爷子怀中,如同幼时一般嘤嘤抽泣。

但他明白,他的长大,长辈们的老去,都是他无法阻挡的车轮。

滚烫的眼泪很快浸湿老爷子的衣衫,老爷子一向娇惯他,这会自是不会批评几句言行无状,不拘礼法之类的话语,他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背,静享这见一面少一面的相处时光。

姜蓉在一旁也看红了眼,老爷子对他们后辈,可称得上尽心竭力,慈爱有加。

人生路上,有这样和蔼尽责的长辈曾经同行,她想是他们的幸运。

便是再不舍,时间也悄然来到临行前夜。

这一夜,两人不再如往常亲密,只是静静躺在床上,相顾无言。

良久,崔恒翻身,他伸手揽住姜蓉,将她拥入怀中。

“夫人。”

姜蓉柔声应和。

“路上要注意安全,勿要轻信陌生人。你与儿子到了哪里,也要记得及时与我报信。”

“好。”姜蓉突然也生出几分不舍。

两人成婚多年,这是第一次分别这样久,久到,她都不知具体何时归来。

崔恒一贯寡言,今日倒一反常态,在她耳边絮絮叨叨。

姜蓉听着他的殷殷嘱咐,只是连连应好。

等崔恒声音停下,她方接着道:“修年。”

“嗯?”

“你在家也要好生照顾自己,公务固然重要,但你对我和儿子而言,更重要。”

“记得按时吃饭歇息,勿要熬夜,勿要一饥两饱。”

“也勿要出去眠花宿柳。”

听着前面,崔恒本还心中感动,当听到后面这句拈酸吃醋的话语时,他心中的愁绪霎时消弭,哑然失笑。

“好,都是夫人的。”他的声音放柔,带着丝不自觉的宠溺,只是这动作,却不似他言语这般老实。

“呸呸呸,做什么呢。”姜蓉甩开他作乱的手,借着夜色的遮掩消散脸颊的热意。

崔恒轻声闷笑,贴近她耳边低语。

窗外夜色空明,月明风清,夫妻俩的窃窃私语透过支开的窗扉,穿过重重树影,随着这缕清风悠悠飘散在空中。

姜蓉与昭哥儿所到的一站是延安府,母子俩先是拜访了范相与沈原,代崔恒送上谢礼后,两人又去游览了延安府的名山大川与历史古迹。

延安府历史厚重,底蕴深厚,曾是多朝古都,各朝留下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,两人玩得乐不思蜀,在这边逗留好一段时日。

每至一胜景,他们便各自写上书信寄回家中。

母子俩都是第一次与崔恒分别如此之久,这寄回家的家信也是厚厚一封,承载着两人的各路见闻与日常闲语。

之前崔恒在身边时,姜蓉总觉得有他没他好似没太大区别,但真的分别这样久,她又不禁有些想他。

是的,她想,她有些想他。

想他离别前的隐忍叮咛,想他数年如一日润物细无声的陪伴。

姜蓉躺在床上,望着漆黑的屋顶出神,崔恒现在,在做什么呢?

后面两人又辗转向西,前往庆州。

到了庆州,姜蓉只觉一切都这样熟悉又温馨。她曾在这里生下儿子,也曾在雪地里刨出崔恒。

母子俩看了绣坊,暗访了她的几家铺子,一路辗转至他们家以前居住的地方,隔着高墙,两人终究是未曾进去,这里,是别人的家了。

临走前,他们又去了慈幼局。

继任的那位大人果然恪守承诺,留下了慈幼局和榷署,有了商税的支撑,慈幼局这几年发展很快。

听当地人说,他们许多孩子都考上了童生,秀才。

说起慈幼局之事,当地百姓不由对着母子俩夸赞起之前的崔大人与崔夫人。

听着他们夸得唾沫横飞,讲得头头是道,昭哥儿一张小脸笑开了花。

他操着刚学的几句当地方言吹捧起那几位村民,这就惹得他们心中愈发畅快,接连对昭哥儿吐露出许多往事。

等母子俩从慈幼局离开,昭哥儿方拉着娘的手赞道:“娘,你和爹这样厉害,为百姓做了这样多好事呀。”

姜蓉好笑地刮了刮他鼻子,笑问:“是呀,当时你还如同个小大人般,劝那些百姓莫要哭呢。”

“你可还记得?”

昭哥儿咧着一口白牙,笑道:“儿记得。”很小的事,他都有印象,那一年随爹娘回京,路上百姓夹道相送的盛景,自是铭刻在他心中。

待母子俩来到靖州,几位舅舅早已在城门前相迎。

这也是时隔多年,姜蓉再一次见到自己母家的亲人。

她长大了,他们都老了,舅舅们的发间已然出现花白银丝。

送上见面礼,几位舅母并表兄弟姊妹直呼她太过客气,姜蓉只是笑意盈盈,请她们勿要拘礼,就当她是普通亲人。

这些年,姜蓉与大舅家走得颇近,有大舅的陪同,她也算自在许多。

姜蓉随着亲人们参观了下她娘未出嫁时的闺房,又带着昭哥儿去了外祖父外祖母坟茔处扫墓敬香。

母子俩随舅舅跪拜在坟前,听舅舅们悲怆地替她解释,祈愿,姜蓉也不由泪眼婆娑。

相聚的时光终究是短暂的。

这次行程两人并未预留太多时间,在舅舅家住上一月,两人在深秋时节赶回青州。

一至青州,昭哥儿就仿佛鱼儿见了水,愣是先拉着娘亲吃了顿他念叨多时的八宝炙鸭,嘴中直呼,还是这个好吃,汴京的不是这个味。

姜蓉好笑地喊来翠绮,不多时,八宝炙鸭的方子便送到了两人手中。

“娘!”昭哥儿瞪大眼,喃喃道,“何必如此破费。”

“怎算破费,我儿想吃的,只要娘可做到,便是花上万贯也值得。”姜蓉温柔刮了刮他鼻尖。

“娘真好。”昭哥儿喜滋滋地打量了这张秘方,也就坦然接下。

自从知晓家中富贵后,昭哥儿也逐渐摒弃以前抠搜的想法,花起钱来愈发自信淡然。

看着儿子的变化,姜蓉心中满意,她攒下这么多钱,就是想让儿子以后开开心心,生活顺畅。如今孩子阳光开朗,正合她心意。

只要他莫长歪,她便保他一生富贵延绵。

从脚店出来,两人一路往书院飞奔而去。

如今书院的食堂依旧是李婶莫婶她们在帮忙,只是这主厨换了人。看学子们的精气神,姜蓉觉得他们最近夥食应当还好。

再见山长与夫子们,昭哥儿喜不自胜。

迷迷糊糊中连山长他们提出的在此地游学数月的要求,也一股脑应了下来。

昭哥儿是开心了,只可怜了他爹,每日回家面对的便是一室冷清,他日盼夜盼,好不容易盼到母子俩去到青州,谁知他们竟要久住?

自收到这个消息后,崔恒在信中一改往日清冷模样,也会在字里行间藏头露尾写上几句缠绵悱恻的相思诗词。

言下之意,不外乎请她早些归家。

看他这别别扭扭的模样,姜蓉看到信时,笑不可抑。

这人呐,果真是远香近臭,离家久了,看着信纸上被她诟病多年的那句夫人,如今也带上几分甜蜜来。

回到姜家小院,院子被人打理得很好。

竈房外依旧整整齐齐地堆放着崔恒为过冬准备的柴火,院中的菜畦里井然有序地种着些脆生生的小青菜,之前她与崔恒栽种的那两棵木芙蓉,如今也长到人高,只可惜临近深秋,花期刚败。

听得姜家小院的动静,许多村民纷纷携礼上门拜访。

姜蓉自是笑着接过,一一回了礼。

她带着昭哥儿去了趟堂伯家,之前不眠山一案,不少证据是由他这边提供,他也算有功。

前世之过,今生之功,她觉得一码归一码。

姜蓉应了之前的承诺,除了给他好处外,也继续捐钱给族学,供村中孩子读书识字。

在青州的日子,姜蓉只觉逍遥自在。

昭哥儿去书院的日子,她便在村中闲逛。

每日天光拂晓,她便开门让人送儿子去书院。

她则走到村头槐树下,看着妇人娘子们在溪边捶打衣物,顺道聊聊村中新生的八卦。

待再过一会,许多农人便扛着农具走在村道上。

他们或是去田里,或是去园中,有那勤快的便上山采摘种植的蜜橘。

姜蓉看着农人们烧稻堆肥,拉牛耕田,菜园除草,一日日,忙不停歇。

也看到了青州的第一场大雪,看到了他们常去的小溪被冰雪冻住,里面的鱼儿都不见了踪影。

傍晚,绚丽的彩霞布满西边的天空。

族学散学的幼童们背着书包叽叽喳喳朝家跑去,寂静的村子突然热闹起来,各家烟囱陆续冒出夹带着饭菜香味的缕缕炊烟。

远山如墨,入目一片苍青。

姜蓉站在门前的乡间小路上,等着她的昭哥儿飞奔归家。

这样的生活,宁静又美好。

只可惜,崔恒未在,她突然觉得眼前岁t月静好美景也索然失味起来。

汴京的崔恒自是知晓夫人儿子今年过年怕是回不了,在他一封又一封相思露骨的书信中。

姜蓉终究还是给了他个准确的回信,定于明年春末啓程回汴京。

再见崔恒,已是次年夏日。

听得官道上哒哒的马蹄声,姜蓉撩开车帘,朝外望去。

就见崔恒一袭玄衣端坐于高头白马之上,察觉窥伺视线,他轻吁一声,拉了拉马缰。

待确认马车中就是他要等的人,他清冷的眸光霎时冰雪消融,闪烁出耀眼亮光。

他倾身朝马车伸出右手,温声唤道:“夫人,归家吧!”

今日的天算不上晴好,天上乌云低垂,狂风呜咽,官道两旁的枝叶被大风吹得簌簌作响,但姜蓉依旧可从四周嘈杂的声响中捕捉到他清朗的声线。

她抿唇一笑,朝他轻轻颔首。

【作者有话说】

本来想周末赶一赶,完结本文,可惜头痛痛了两天,每天昏沉+昏睡,压根码不了几个字。

如果不喜欢看男女主老去的场景就请留步于此,视为在这里完结。

勿谓言之不预哦!

后面还会有几章,尽量加油更吧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